什么?时尚名媛竟然还能“参与”造火箭?

时间:2024-11-05 18:54:28来源:五郎碧玉网 作者:综合

看标题你就能想见了 ,参与这是什时尚名一个跨度很大的故事——时间跨度也是一样 ,从 19 世纪末,媛竟一直到 20 世纪中叶 。然还故事要从一个叫玛德琳·薇欧奈(Madeline Vionnet)的火箭大胆女子讲起 。男性读者大概不容易知道这是参与谁 ,女性读者或许会有所反应 :这是什时尚名与可可香奈儿齐名的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三大时装设计师之一 。玛德琳·薇欧奈的媛竟画像 ,图片来源 :wikimedia很少有人了解她的然还家世。大家只是火箭模糊地知道,她出身贫寒 ,参与很早就嫁人,什时尚名小孩没能活过一年  。媛竟随后,然还她又经历了婚姻动荡 ,火箭只身一人跨过英吉利海峡去到了伦敦,辗转做了几份临工,最后当了一名裁缝的助手。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 ,薇欧奈认定了,做衣服,是她这辈子唯一的事业 。而当她挣到足够多的钱返回法国的时候,时装界正在悄然经历一场变革。席卷整个二十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正在持续酝酿。许多前卫的女子带头扔掉了紧箍咒一般勒住身体的硬质束腰 。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·邓肯(Isadora Duncan)裙裾飘扬,赤脚跳舞的模样掀起了风潮 。这种像希腊女神一般奔放又纯洁的形象 ,击中了年轻的薇欧奈。她决心做出像水一般奔腾又温柔的裙子,能让女性自由展示自己的身体曲线 ,又不受束缚 。可是 ,怎样才能实现呢 ?她把对服装的热爱,转化成了极其细腻的观察与体验。她仔细地把玩着各种各样的布料,灵感突然跳进了脑袋 。她将一块轻薄但又不失质感的丝绸布料旋转了 45° ,再斜斜地裁了下来。原本有些板正局促的材料  ,在斜着挂起来的时候  ,竟然呈现出飘逸的下坠质感。而这下坠的质感 ,服服帖帖地在剪裁衣服用的人台上,勾勒出了曼妙的曲线。玛德琳·薇欧奈在 1925 年设计的一款礼服 ,图片来源:wikimedia这种技术后来被称作“斜裁”(bias cut)  。问题是 ,为什么斜裁之后,布料就呈现出了这样轻盈优美的效果呢?这是一个工程结构学的问题 。棉、丝等大部分天然材料 ,延展性很弱。用工程学术语来讲 ,是弹性模量很大 ,也就是应力和应变的比值很大——即使你用很大的力气,也没有办法把它扯出非常明显的变形 。反之  ,弹性模量小的东西,比如橡胶 ,比如现在常见的含有莱卡成分的棉织物,就更容易变形一些。布料上的每一根线 ,都是沿着经纬彼此垂直交叉 ,才织成的。所以 ,横着和竖着都扯不动 。弹性模量很大的布料 ,斜向剪切的弹性模量反而是小的  ,可以朝斜着的方向伸缩。纤维越是粗 、织得越是松的丝绸 ,则能被拉伸更多 ,看起来就有更明显的垂坠感。大家可以找一块方形纱布,对比一下从对角线拉扯和从对边拉扯时纱布的伸长量 。图片来源:wikimedia斜裁这个技术,立马成为了巴黎时装界的一大潮流  。薇欧奈也因此成了“斜裁女王”。薇欧奈自然是没有学过数学和物理的,估计也对“弹性模量”这样的术语也是一无所知 。然而她对材料的掌控,却表现出了数学和工程的美感。她在斜裁的裙摆上,也会斜着裁开,镶入平行四边形布料 ,裙摆层层坠下,仿佛笛卡尔的叶形线一般;而她方裁的裙子也很好看,适当的材料在下坠的剪切力下,荡起像水波一样的竖直褶皱。这一切来自于工匠的直觉 。很多时候,工匠的洞察力和直觉是超越理论而存在的 。这来源于他们在实践中对于材料的经验和感知 。和薇欧奈的直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,美国的帆船匠们早在 19 世纪就发现 ,船帆以特定的角度剪裁悬挂,会更结实、更兜风,在竞速的时候能把英国的帆船远远甩在身后。帆船匠处理船帆的原理与“斜裁”相似,不过应用方向相反——帆布在直裁时的纹理构成了比较稳定的结构 。这种工匠的直觉 ,在半个世纪之后,再次发挥了作用。这次延伸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领域——火箭。火箭的燃料分液体和固体两种。其中,固体燃料质量较轻,也比较好掌控 。唯一的问题是  ,这种塑性材料会在点火的时候膨胀  ,很容易把燃料箱给撑爆 。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1950 年代 ,美国宇航局(NASA)连续发射了好几颗“北极星”火箭,都因为类似的问题失败、爆炸 。英国科学家 、材料科学和生物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·爱德华戈登在其名作《结构是什么》中提到,就职于 NASA 的工程师 ,在当时流行的斜裁睡袍上找到了灵感 :燃料箱能不能够像丝绸一样,在垂直的方向小幅伸缩,从而解决点火膨胀的问题?答案是  :能。1950 年代末 1960 年代初,工程师们改进了燃料箱的设计,把弹性模量极小的金属材料,换成了像编辫子一样斜着缠起来的钢化玻璃丝或者碳纤维丝,再用耐热材料填充。当火箭点火时 ,这些材料会顺应膨胀 ,把燃料箱些微地拉长一点点。这样既不影响燃料的作用力方向,又能防止被撑爆的悲剧发生。后来的火箭燃料箱,都沿用了类似的设计。固体燃料被广泛地用在了火箭的助推器上 ,在大大小小的卫星发射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我们能看上电视 、用上 GPS ,都得感谢“斜裁”的发明。这种工匠的直觉 ,加上跨越学科、领域的“启发”,构成了技术创新的转折点 。工匠到工程师的“升级” ,是完善的、系统性的理论训练 。然而工匠和工程师共有的 ,是不可或缺的经验知识(experiential knowledge),这些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取 。而实践的重点 ,不仅仅是对于实用技能的培养  ,还有观察力 、沟通力、感知力甚至共情力等能力的培养 ,将现实中的观察,进行抽丝剥茧的思考和大胆的构想和实践。对于机构而言,构建一个注重多样性 、合作的环境,有助于经验知识的培养 、传递和创新 。毕竟,经验知识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,睡裙和火箭两个领域可以说是毫不相关,但就是能够产生“意外”的联结。这要求机构为经验知识提供更灵活 、更自由的管理环境 。

一个研究团队曾经深入过中国台湾的某知名半导体公司 ,了解到他们的项目创新过程 。研究发现,项目需要的新技术,需要跨机构的合作,而支持这种创新的,不仅仅是技术条件,还有管理条件,让团队能够有足够多的空间去和外部进行交流 、碰撞 、学习 ,再把经验层面的知识,用小规模实验的形式 ,转换为切实的创新。工匠和工程师的力量,在于在世界的细处,把毫不相关的两个东西联系起来,再用数学、物理和工程把它们细细密密地缝合在一起。这个世界,永远不缺少智慧又充满热爱的眼睛;而我们需要珍视的,是如何培养这样的敏锐的智慧 ,并给予智慧的火花发光发热的机会。参考文献[1] J E Gordon (1978), Structures, 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.[2] https://www.businessoffashion.com/articles/education/madeleine-vionnet-1876-1975[3] Madelyn Shaw (2006) Textiles and the Body: The Geometry of Clothing, Textile Society of America Symposium Proceedings. 322.[4] Hung, H. F., Kao, H. P., & Chu, Y. Y. (2008). An empirical study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,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al practice.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, 35(1-2), 177-186.策划制作作者丨郑李 科技史博士审核丨刘勇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
相关内容
热点内容